高中語文考試意文言文固定結(jié)構(gòu)總結(jié)


要點提示】(一)文言斷句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3.要重視內(nèi)容,斷完后根據(jù)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nèi)容再核對一遍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試一試】(1)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3)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yù)?七十老翁產(chǎn)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yè)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yù)斷句具體方法】一、名詞斷句法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jié)果等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jié)構(gòu)居多,但主語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關(guān)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⑴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耍唇裰^第一人稱代詞。
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或”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dāng)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dāng)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我們把這一步工作總結(jié)為標(biāo)名(代)詞,定主賓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quán)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guān)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zhàn),乃遣辛毗為軍師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3、(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大了,可以削??;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于那些不能恢復(fù)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么,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匡衡勤學(xué)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③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④有些復(fù)音虛詞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⑥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例子】1、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エM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3、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5、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三、對話標(biāo)志斷句法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biāo)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例】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家俱無,以是知之耳。
4、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4、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四、語序句式斷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例】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五、修辭方法斷句法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fù)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①頂真: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②對稱: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③反復(fù):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fù)出現(xiàn),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練】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6、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xué)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9、君子之學(xué)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zhàn)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六、總分關(guān)系斷句法依據(jù)總分關(guān)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例】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七、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yīng)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nèi)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biāo)點,應(yīng)在“爭投水”后加上一個逗號那么,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⑴斷句后,意思是否講得通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biāo)斷: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xiàn)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后有一句總結(jié)性的話,有人給斷為: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⑵斷句后,內(nèi)容是否合理《師說》最后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jīng)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jīng)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jīng)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xí)”,這里說的李蟠“通習(xí)”的是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這些在當(dāng)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xí)”之八、重平時,需勤練——打牢基礎(chǔ)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jīng)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xué)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
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dāng)做一些專題練習(xí)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文言文斷句技巧全攻略一、讀文段,通文意拿到一篇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fù)鉆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shù)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qū)哟?,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jié)此時切勿動手標(biāo)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xù)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或?qū)哟?,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qū)哟?,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3)對每一段落或?qū)哟伟凑涨昂箜樞?,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dāng)?shù)臉?biāo)點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jù)上下文給以推斷例】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這樣,我們對上文經(jīng)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問宋弘,了解男方的態(tài)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從大到小,逐層、逐句標(biāo)點答案】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后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fēng)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例】(北京)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③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我們經(jīng)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fā)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tài)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答案】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③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④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二、標(biāo)名(代)詞,定主賓在閱讀中,要隨時標(biāo)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因為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名詞(代詞)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我們在文言文閱讀中常見代詞基本有下面三種:(1)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或”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莫”,相當(dāng)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相”作互指代詞,相當(dāng)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2)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3)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quán)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注釋】(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規(guī)律2)舉事:做任何事情然:這樣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fù)者也/則其事寡敗【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2005年北京卷)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答案】匡廬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爐峰/ 北寺曰遺愛寺/ 介峰寺間/ 其境勝絕/ 又甲廬山/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 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 戀戀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 作為草堂【解析】在選段中,“匡廬即廬山”、“香爐峰”、“遺愛寺”、“太原”、“峰腋寺”都是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詞,“元和十一年”是年號,“白樂天”是白居易的字,知道這些,對正確斷句是很有益處的。
句中劃線詞均為專用詞,有年號時間、地名、人名及事物名三、看虛詞,找位置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朴纱丝梢姡难蕴撛~(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1.對話、引文定句讀——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謂為標(biāo)志,在它們的后面一般都要斷開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biāo)點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處“其父曰”,應(yīng)在“曰”后停頓例】拙于用大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莊子·逍遙游》【注釋】(1)拙:笨拙于:不善于2)惠子:姓惠名施,宋國人,曾做過梁國相國,是先秦的思想家,據(jù)說是莊子的好友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國號為魏;后來,害怕秦的強大,被迫遷都大梁,改國號為梁,同時僭號稱王,故魏王有時也稱梁惠王瓠:葫蘆4)樹:栽培種植成:成活5)剖:破開6)瓠落:平淺的樣子。
7)枵然:虛大8)掊:擊破答案】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譯文】惠施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棵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栽種活了,結(jié)的葫蘆能裝下五石東西我用這個大葫蘆去裝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這么大的重量把剖開來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淺,盛不了多少水葫蘆不是不大??!可是,我認為它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砸碎了莊子說:“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這個大的特點??!”2.語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3.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它們的后面一般要斷開4.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5.復(fù)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6.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例】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解析】我們看加點的虛詞,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段標(biāo)點,如果頓號不計,共12處標(biāo)點,有10處可依據(jù)以上虛詞斷開游者眾”后的分號,可根據(jù)文言句式整齊的特點斷開非常之觀”是由于主語較長而作的停頓例】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答案】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yōu)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文言虛詞斷句歌“曰”后冒(:),“哉”問嘆(??。坝凇薄岸币话阍谥虚g“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則”前斷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蓋”“夫”“若夫”“縱”“向使”“然則”“是故”“于是”“茍”經(jīng)常用于句子首解釋:1.“曰”后面加冒號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詢問或反問語氣,句末常用嘆號或問號例如:“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而”作連詞經(jīng)常用于句子中間,起連接作用,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詞,由它和名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多數(shù)放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后作補語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3.“則”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其中,“則”表示承接、假設(shè)、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時,“則”前常有停頓例如:“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則”表示并列關(guān)系時,常用于句中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4.語氣詞“蓋、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們前面要斷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則”“茍”“縱”“是故”“于是”“向使”“是以”“縱使”“然則”等前面也常常要斷句例如:“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戰(zhàn),勇氣也若夫淫雨霏霏,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然則何時而樂耶?”“茍富貴,勿相忘。
向使無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語氣詞,后面要斷句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續(xù)耳然則何時而樂耶?”“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壯士,能復(fù)飲乎?”提示:利用虛詞標(biāo)志斷句時必須注意靈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當(dāng)于“于”時不能點斷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當(dāng)于“于”,就不能斷句2.“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是說也,人常疑之3.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表示并列關(guān)系,所連接的并列短語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聯(lián)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面斷開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獨以鐘名,何哉?”4.“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時甚至還可作名詞,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例如:“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例】(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5分)(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
周子曰:“夫越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解析】畫線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齒寒的比喻來勸說齊王給粟救趙的這段話句末語氣詞較多,“也”、“矣”都是句尾語氣詞,“夫”、“且”都是發(fā)語詞,是非常明顯的斷句標(biāo)志,要把握準(zhǔn)確此外,多個判斷句、假設(shè)復(fù)句也能為恰當(dāng)斷句幫上大忙答案】夫趙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wù)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四、明語法,辨句式1.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jié)構(gòu)莫拆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判斷句式:“……者,……也”,“為、乃、即、則”等反問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被動句式:“為……所……”“受……于……”“見……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積累: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記住文言文習(xí)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例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例2】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當(dāng)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yīng)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例3】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分析】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中借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借助表示對話關(guān)系的“曰”可斷三句;借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兩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借助先總后分再總的論述方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答案】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2.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jié)構(gòu)幫助判古人不知道語法結(jié)構(gòu),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jù)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dāng)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也就是說,在進行斷句時,可抓住文言文詞性的組合特點,抓名(代),找主干主 || 謂賓名(代)||動(形)名(代)詞性組合特點如下:①名(代)詞+動(形)詞(這里的名詞、代詞包括由名詞和名詞或代詞和代詞構(gòu)成的并列短語)②名(代)詞+動(形)詞+名(代)詞③介+名+動(形)④動(形)+名(代)⑤副+動(形)+名(代)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詞,和前面的詞一起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以上六種只是最基本的組合方式,還有在此基礎(chǔ)上的變形,但不管怎么變,都不能違背“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這一點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數(shù)是由動詞充當(dāng),而謂語又是構(gòu)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jù)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guān)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zhǔn)確率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xiàn)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
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guī)律,就會為準(zhǔn)確標(biāo)點文言文奠定基礎(chǔ)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zhǔn)確斷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