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底蘊中國現(xiàn)存的50大古建筑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下),12/10/2024,更多精彩請點擊這里訪問,天壇在故宮東南方,占地273公頃是明、清朝兩代帝王冬至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天壇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墻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墻總長6416米,內壇墻總長3292米最南的圍墻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墻呈半圓型,象征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天壇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筑和古跡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筑高超北京天壇,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guī)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筑群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筑,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
特別是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shù)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芮城永樂宮,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tǒng)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是黃山風景區(qū)內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chǎn)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tài)、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西遞宏村古民居,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shù)約三千余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墻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wèi)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qū)以福建西南山區(qū),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巖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漢族傳統(tǒng)民居的瑰寶福建土樓,善化寺俗稱南寺,位于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山門、三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有觀音殿和地藏殿。
大雄寶殿與三圣殿之間,有一座獨具風格的普賢閣,它是一處重檐九脊頂方形樓閣全寺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整個布局唐風猶存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坐北朝南,漸次展開山門、三圣殿,均為金時所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后部高臺之上其左右為東西朵殿東側為殊閣遺址,西側為金貞元二年所建普賢閣寺院建筑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寺院大同善化寺,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區(qū)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歷經(jīng)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一百余處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承德避暑山莊,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蘇州留園)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距北京城區(qū)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jīng)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2011年1月17日,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qū)正式獲批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筑藝術杰作,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筑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大雁塔,獨樂寺坐落在薊縣城內,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遼代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萬厲、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維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設觀音閣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東行宮獨樂寺占地總面積1.6萬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上下為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通高23米,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天津薊縣獨樂寺,晉祠,原為晉王祠(唐叔虞祠),為紀念晉(汾)王及母后邑姜而興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的晉水之濱,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筑,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
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太原晉祠,奉國寺在遼寧省義縣城內東街路北創(chuàng)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初名咸熙寺,后易奉國原建有山門、伽藍堂、東西廊廡、東三乘閣、西彌陀閣、觀音閣、大雄寶殿、法堂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現(xiàn)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標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堪稱為世界之最,殿內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遼寧義縣奉國寺,蘇州園林是指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筑,起始于春秋時期吳國(吳王闔閭時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鼎盛于明清清末蘇州已有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xiàn)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對外開放的有十九處占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蘇州園林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怡園等蘇州園林,孔廟(本廟)位于山東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guī)格而建,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各種建筑總計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孔廟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shù)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曲阜孔廟,隆興寺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占地面積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正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于1.2米的臺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布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莊嚴正定隆興寺,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龍年間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列入“關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筑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xiàn)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
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xiàn)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xiàn)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yōu)美,比例均勻小雁塔,漢三闕,又稱東漢三闕,是登封市“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組成部分,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一種特殊的石雕藝術始建于東漢,是中國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太室闕是中國古建筑國家級文物類1號保護單位,少室闕、啟母闕編號分別是2號和3號文物保護單位,足見國家對其保護的重視東漢三闕”太室闕 少室闕 啟母闕,渠縣漢闕我國現(xiàn)存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筑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渠縣就有6處7尊,因此渠縣被譽為“中國漢闕之鄉(xiāng)”最著名的馮煥闕和沈府君闕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闕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仿木結漢代高超的建筑藝術技巧闕基為整塊石料鑿成,平面呈矩形闕基之上矗立著用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渠縣漢闕,南禪寺位于山西忻州市五臺縣西南的東冶鎮(zhèn)離縣城二十余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
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重建于782年,,為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五臺山南禪寺,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州橋全長64.4m,跨徑37.02m,拱頂寬9m,拱矢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這就使其比實肩拱空秀靈麗,既能減重節(jié)材,又便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比世界同類橋梁早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筑群之一,位于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世界地質公園中岳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jīng)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朔州應縣城內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筑,高67.31米。
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木塔 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筑,世界木結構建筑的典范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在近千年的歲月中,應縣木塔除經(jīng)受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至今仍保存完好,僅裂度在五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多次把應縣夷為平地 惟木塔屹立近千年不倒,在中國木結構建筑發(fā)展史上,寫下了最為輝煌的篇章應縣木塔,布達拉宮(英文譯音:the Potala Palace)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建于公元七世紀中葉,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shù)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布達拉宮,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是中國建設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漢族宮殿建筑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中國故宮的別稱是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宇8000余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