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的方法之史事的考證



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三節(jié),史事的考證,一,考證的目的,二,考證的方法,三,考證的意義,一,考證的目的,1,訂正訛誤,三國志魏志魏武本紀:建安二年,汝南黃巾賊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shù)萬,操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建安五年,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汝南賊劉辟等叛應(yīng)袁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辟參見趙翼:廿二史札記三國志誤書條,2,化解矛盾,史漢均記:賈誼死于梁懷王死后一年漢書賈誼列傳:梁懷王死于文帝十一年(前169)漢書諸侯王表,(梁懷王),十年薨(文帝十年,即前170)此十年,即梁王即位十年,非文帝十年3,鉤沉發(fā)微,胡適博士學位問題:,大學者胡適于1917年5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接受博士學位的最后考試,6月回國,當時因口試沒有通過而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直到1927年才獲得博士學位這一件事給胡適留下了極不愉快的陰影,他既沒有說實話,又不肯說謊話,為此,有關(guān)的材料總是含糊其詞、遮遮掩掩,需要我們做一番考證才能明白史事的真相參見耿云志:胡適研究論稿,二,考證的方法,內(nèi)證與外證近代西方學者,把考證的方法,分成兩種,凡涉及史料的辨?zhèn)巍⑿?毖芯康?,都視為史料的外考證,稱之為外證。
凡涉及史事真相的研究,都視為史料的內(nèi)考證,稱之為內(nèi)證實證與理證凡可以列舉文獻、實物等材料加以證明的考證,稱之為實證,有時也稱書證或物證凡依據(jù)情理、或事理來考訂正誤的,稱之為理證孤證與互證凡是出于一個獨立觀察的記載,都稱之為孤證,因其得不到其他材料的印證,真實性不能確定,所謂“孤證不信”,需要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對其做一番考證,以確定其可信度所以,孤證也就是孤立材料的考證凡同一史事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互印證,稱之為互證互證可以是文獻與文獻的互證,也可以是文獻與實物的互證,或?qū)嵨锱c實物的互證旁證與反證反證即列舉相反的證據(jù)材料來加以考證,旁證即列出非直接的、相關(guān)的證據(jù)材料來加以考證反證法與直不疑盜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塞侯直不疑,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覺,妄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而告歸者來歸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慚,以此稱為長者文帝稱舉,稍遷至太中大夫(官名,掌議論)朝廷見,人或毀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獨無奈其善盜嫂何也!”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也有關(guān)佛教傳人中國:始于漢明帝永平七年遣使臣經(jīng)西域三十六國,入印度求得佛經(jīng),佛教始傳入中國后漢書西域傳:西域諸國自王莽時與中國絕交凡六十五年,至永平十六年始復(fù)交。
永平七年時,西域諸國正與匈奴相結(jié)寇邊,安能派使臣過西域三十六國入印度求佛?,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胡適,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為誰?,內(nèi)證:故事情節(jié)、內(nèi)容設(shè)計與聊齋志異雷同假設(shè):西周生即蒲松齡書證:鄧之誠骨董瑣記鮑廷博說蒲為醒作者羅爾剛證實,“鮑說”見于楊復(fù)吉夢闌瑣筆楊、鮑是好朋友離蒲去世約60年外證:孫楷弟地理、災(zāi)祥、人物與濟南府各方志互考考定:地理范圍不出山東章丘、淄川兩縣時代當在崇禎、康熙作者當為明清間章丘、淄川人三,考證的意義,。
